新 版 论 坛 使 用 答 疑
搜索
查看: 838|回复: 47

理解庄子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6-27 15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注册/登录后可以看到图片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(Register/登録メンバー/회원가입/การลงทะเบียน)

x
大宗师上说:杀生者不死,生生者不生。

(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,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。)

还有一句:夫大块载我以行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。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。

(大地托载我的形体,用生长来勤劳我,用衰老来闲逸我,用死亡来安息我。所以,把我的生看作好事的,因此也可以把我的死亡看做是好事。)

在对待生于死的问题,现代的观点被太多的东西束缚住了,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,回答的都不尽完美。唯物的太过苛刻,唯心的太重视结果。在庄子看来生和死本就是一个过程,甚至它本来就不存在。既然可以为生而喜悦,那么死亡也不应该是苍白和可惧的,而这种痛苦又是强加给自己的。既然不清楚死后的世界,那为什么要拿最不好的结果去看待呢。所以《庄子》上有:孟孙氏不知所以生,不知所以死。不知就先,不知就后(孟孙氏不过问人因为什么而生,也不探究人因为什么而死;不知道趋附生,也不知道靠拢死)。

生和死的问题作为《庄子》中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,其思想也带着作者飘逸和洒脱的感觉。

《至乐》中,庄子的妻子死了,在“其始死也……何能无概也”之后说:查其始而本天生其徒无生也本无形,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(仔细考察她原本就不曾出生,而且本来就不具形体,也不曾形成元气)。

仍然是大宗师的一句:且也相与吾之耳矣,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?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, 梦为鱼而没于渊。不识今之言者,其觉者乎?其梦者乎?

(况且人们交往总借助形骸而称述自我,有怎么知道我所称述的躯体就一定是我呢?而且你梦中变鸟直飞蓝天,梦中变鱼潜入深渊。不知道今天我们说话的人算是醒悟的人呢,还是做梦的人呢?)

虽然作者的描述又过于唯心,但正是这种精神,才可以: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,胡蝶之梦与周与?和: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?而这又反过了深刻了作者描述的:若然者,其心忘,其容寂,其颡頯。凄然似秋,暖然似春,喜怒通四时,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(这样的人,他忘掉周围的一切,容颜淡漠安闲,面额质朴端严;冷肃的时候像秋天,温暖得像春天,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,和外界相称而没有人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)。

在探讨生和死的问题时,顺势带出作者所提倡的洒脱;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。而在若有所悟的同时,作者的那种开阔和飘飘忽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的形象也不觉映入脑海。

[ 本帖最后由 佐耳记忆 于 2010-6-27 15:40 编辑 ]
发表于 2010-6-27 15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师太,我不得不说,你让我觉得你有点像早期学院派系的古早少女- -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27 15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庄子说,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

我确实很不理解,我是来显摆的   。。。
发表于 2010-6-27 15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说道这些作甚?不如睡觉去
发表于 2010-6-27 15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 4# 佐耳记忆 的帖子

亲爱的我看你是来摇摆的,你已经到精神层面了~
发表于 2010-6-27 15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你书看太杂了。 我说的是思想的派别看太杂了。
你年纪还小,先不要试着去理解,先理出一个条理。 不要急,慢慢来。
否则,贪多嚼不烂就算了,反而会让性格变得很极端或者压抑的~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6-27 15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你说的条理是什么意思?
发表于 2010-6-27 15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理解死人的意味也要理解活人的生趣
发表于 2010-6-27 16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又升仙了 我为什么要说 又 呢
发表于 2010-6-27 16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条理,是取舍的依据。
没有这个依据,只要有“大师”这个名号,他说什么,你就都会去相信了~
有了这个依据,你就会明白,大凡“大师”,他们说的是大道理,这些道理是一个概论。针对的是大家,而不是小我。 有些东西,他们可能适用,你不适用。有些东西你适用,他们未必适用。

所以,三毛说,人没有定性前,哲学这种东西,还是不要随便去触碰为好。既然看了,就要学会选择。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搜 同

GMT+8, 2025-2-14 05:49 , Processed in 0.012738 second(s), 7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